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11220802013594178H/2023-01467
分  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专项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白城市洮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3月14日
标      题: 白城市洮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城市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白洮政发〔2023〕4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03日
索  引 号: 11220802013594178H/2023-01467 分  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专项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白城市洮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3月14日
标      题: 白城市洮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城市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白洮政发〔2023〕4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03日

白城市洮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城市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白洮政发〔2023〕4号

各有关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场 :

  现将《白城市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白城市洮北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白城市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白城市洮北区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域,黑土地面积237.22万亩,具有质量优、产能高的特点。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视察吉林时指出“吉林省是粮食主产省,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提升洮北区农田系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21—2025年)》等,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洮北区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确定了重点任务和建设工程,提出了保障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洮北区黑土地保护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政策规划项目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基本条件

  (一)县域资源禀赋

  洮北区是吉林省白城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西端,东部、东北部与白城市大安市、镇赉县相连,西部、南部和西北部与白城市洮南市以洮儿河为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毗邻,是白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心。洮北区下辖5个乡、7个镇、7个街道,共148个行政村,总人口48.5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96万人、城镇人口30.62万人。洮北区位于东经122°19"~123°10",北纬45°2′4"~45°55′2"之间,地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松嫩平原洮儿河冲击扇上,地势较为平坦,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西北向东南略有抬升,海拔高度140米~292.2米。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5.2℃,无霜期158天,降水量399.8毫米,有效积温3170.8℃。全区幅员25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3万公顷,林地面积2.0727万公顷,草原面积1.4793万公顷,水域面积0.4547万公顷。

  (二)黑土地资源情况

  洮北区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耕地土壤类型包括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等3个黑土地土壤类型,占全区耕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7.96%、41.03%、2.25%。随着受旱、涝、风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区域内部分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不同程度减产、受损。

  (三)农业生产情况

  洮北区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大区,也是全市乃至全省的杂粮杂豆和油料主产区。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还有一定面积的杂粮杂豆、小麦、向日葵、薯类等。

  202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8.8万亩,粮食总产突破21.7亿斤。截至2021年底,全区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5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93.18%(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基本达到1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工作基础

  洮北区始终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作出的“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等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

  (一)组织领导体系日趋健全

  洮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区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洮北区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负责加强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协同开展保护工作;制定了《洮北区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实施意见》,明确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部署不“落空”、管理不“断档”、落实不“打折”。同时,各乡(镇、场)参照区里建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洮北区实施“水、林、草、湿”四项工程。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水源污染防治。深入落实三级河湖长制,强化河道巡查监管,整治“四乱”问题,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共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3445万元,协调林草、农业等各部门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平方公里,减少土壤流失量4.16万吨。清收林地、植树造林7.4万亩,治理草原30万亩,恢复湿地4.2万亩。“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完胜。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三)农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突出“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2021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7万亩,打井687眼,地下输水管理铺设289千米,建设井房792座;修建田间道路50.8千米;铺设10kv高压线路11.71公里,铺设0.4kv低压线路14.489公里,安装变压器26台。

  (四)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2021年起,洮北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在到保镇双龙村打造千亩核心示范区,示范推广盐碱化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模式,针对中重度盐碱退化草地面积广、退化程度差异大、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低等问题,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治理,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科技保障。

  (五)农村改革进程扎实推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2021年全区12个乡(镇)流转农户数为20119户,流转面积为37469公顷,占全区12个乡(镇)土地面积的40%。“两区”划定、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严格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2021年全区家庭农场257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6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25家。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高。

  三、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视察吉林时指出“吉林省是粮食主产省,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为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近年来对耕地地力提升、耕地轮作休耕、黑土地保护利用、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支持,集中推进黑土耕地保护。2021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将黑土地保护纳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强省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围绕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国家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洮北区做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

  (二)面临挑战

  一是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趋势仍未根本扭转。长期高强度利用,加之耕地面积大,保护投入有限,黑土地质量退化趋势仍然严峻。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力度,有机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块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从整体上看,耕地质量提升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洮北区农田基础设施基础较好,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重点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尚未普及,全区农田林网分布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够。有的农民、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黑土地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责任约束,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四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区土地规模经营户数达到9732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0289公顷,还有近70%的土地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应用和先进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影响黑土地保护措施的落实效果。

  五是地方财政支撑较弱。存在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问题,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划分上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收入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增长缓慢。洮北区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对财政的贡献率低,债务风险较高。全区GDP仅占白城市GDP的20%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徘徊在4.4%左右(市财政为10%),区财政有92.6%的缺口要由上级补助收入来弥补,对上级财政依赖度较高。

  六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主要产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乏,缺乏创新源动力,创新能力不足。由于财政力量薄弱、城市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科研经费不足,人力资源相应的待遇得不到保障。政府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用人、育人、留人政策,人才管理机制欠缺。

  综合研判,白城市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全区上下将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为筑牢中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吉林省委关于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强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方针,突出科技引领,强化资金投入,创新服务保障,以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以治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为导向,以提质增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为主攻方向,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支撑,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技术集成,强化法规约束,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加强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利用,用养结合。突出科学利用,用养结合,保护与利用并重,正确处理黑土地保护和发展粮食生产关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广综合性保护技术,实现黑土地科学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坚持科技创新,技术引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省内外科研单位合力开展科技攻关,推进技术创新,集成和推广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的黑土地保护技术和模式,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分类施策,联合推进。根据不同区域黑土地土壤质量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确保黑土地保护取得实效。

  ——坚持示范试点,总体保护。选择不同区域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开展多点示范试点,有序推进由局部治理扩大到连片治理,由典型黑土区保护向全区黑土地保护拓展,实现区域黑土地质量整体提升。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同时注重发挥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黑土地保护的强大社会合力。

  三、规划范围

  洮北区境内现有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等耕地类型,黑土地耕地面积共计237.224万亩。

  四、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期,洮北区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推广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日趋完善。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初步构建,全区黑土地数量不减少、质量稳步提高、生态条件逐步改善。

  到2025年底,全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50万亩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4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g/kg,耕地质量比“十三五”初期提升0.5个等级,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斤阶段性水平,努力向30亿斤目标迈进。

  到2030年底,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黑土地保护技术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通过修复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示范基地;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3.1万亩,改造提升16万亩。

表2-1 洮北区黑土地保护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值

2025年)

指标性质

产能

指标

粮食产量

亿斤

25

预期性

重点

任务

指标

黑土地保护面积

万亩

100

预期性

实施秸秆还田面积

万亩次

240

约束性

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

万亩次

350

预期性

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面积

万亩

94

预期性

耕地

质量

指标

典型黑土地保护治理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

g/kg

1

约束性

典型黑土保护治理区旱地耕作层平均厚度

厘米

30

约束性

典型黑土保护治理区水田耕作层平均厚度

厘米

≥20

约束性

耕地质量等级与“十三五”初期相比提升

等级

0.5

预期性

    备注:表格中数字为到2025年底的规划目标。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摸清黑土地数量和质量家底

  (一)开展资源调查

  依托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深化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等科研推广单位的交流合作,优化整合全区科技资源力量,集中加快开展黑土区耕地资源调查和盐碱地资源调查,尽快摸清全区的黑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二)实行动态管理

  组织力量全面掌握洮北区耕地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地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划定边界,建立黑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档案,编制数字化土壤类型分布图、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对土壤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二、严格黑土地数量管控

  (一)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严控占用黑土区耕地,依法保护黑土地数量不减少。坚持农地农用、良田粮用,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实施规模总量控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内黑土区耕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重大项目确需占用的要严格依法审批,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易地补充耕地、进行表土剥离和利用、土地复垦等政策,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二)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护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特别是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盗挖黑土等行为。

  三、突出项目带动作用

  (一)抓好顶层系统规划设计

  “十四五”期间,洮北区立足重点任务项目化、工程化,充分统筹各级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能源环保等现有重大项目和资金,突出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统一规划项目落实。

  (二)统筹好配套项目资金

  聚焦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耕地轮作、种养循环、废旧农膜回收、退化耕地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机更新、耕地深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工作,依托中央、省级、市级财政资金大力推动各类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落实,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确保黑土地保护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三)利用好数字信息化手段

  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黑土地保护领域的应用,充分运用遥感技术、远程无线传输、网格化信息管理等技术,加强黑土地信息数据采集,提升智能监控、数据监控、质量评价和预警监控能力,全面提高我区黑土地保护的现代化水平。

  四、开展黑土地保护多点示范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充分统筹现有项目资金,对黑土地保护各项技术开展多点示范。按照省级统一部署,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辐射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百千万”引领提升行动,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一)打造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

  依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到保镇建设1个千亩级苏打盐碱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基地及1个千亩级盐碱耕地改良辐射示范基地。主要以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提高洮北区农业产能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苏打盐碱化退化土地地力提升为目标,开展适用于洮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示范攻关。

  (二)打造百镇示范样板

  选取洮河镇、德顺乡、金祥乡、东风乡、青山镇等5个以上适宜条件乡(镇),开展整乡黑土地保护创建示范镇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还田、稻草还田、畜禽粪便堆沤还田、深松深翻、节水灌溉、米豆轮作等多项技术集成配套的十大技术模式,每个乡(镇)示范面积不低于3万亩。

  (三)打造“弱碱水稻之乡”

  择优选择3个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0 个示范样板村以及100个新型经营主体(或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土地托管服务向 “耕、种、防、收、储、销”等全环节拓展,探索建立“经营主体+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农户”多元化合作机制,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等先进技术及优质品种、机具综合示范。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今年底建设有机水稻种植基地1万亩,以东风、林海、金祥、青山、德顺、洮河、到保7个乡(镇)为中心,创建8个有机水稻高产示范区,优化粮食品质,提升粮食价值,打造“弱碱水稻之乡”。

  五、增强协同推进能力

  (一)开展联合攻关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建黑土地保护“产学研推”平台,围绕不同区域黑土地质量修复的重点难点问题,联合开展前沿领域科技攻关,推动农艺、农机等黑土地保护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二)加强科企合作

  支持科技人员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黑土地保护和绿色农业发展领域长期稳定合作,鼓励省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加强与我区农业企业在黑土地保护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好的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转变为农业现实生产力。

  (三)强化示范引领

  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协同带动能力,发挥黑土地保护技术创新推广中的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协同带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在良种选培、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先进农机装备应用等领域示范推广。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新农科建设,深化农科教协同,大力培育黑土地保护后备人才。依托省内涉农科研机构和高校平台,强化在职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原待遇不变”的学习方式,就近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每年定向培养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到2025年,力争实现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人数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10%以上。

  (二)提升人员素质

  以黑土地保护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推广专业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服务组织,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效果好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骨干队伍,基本满足我区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服务的生产实际需要。

  七、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开展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农业用北斗终端等智能农机装备,提升作业能力水平,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到2025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

  (一)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深入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提升黑土地保护和肥沃耕作层培育所需机具保有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耕作方式。

  (二)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黑土地保护和肥沃耕作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提升育秧、插秧、土地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农作物收割、秸秆还田离田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要环节机械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机主体建设

  开展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支持和引导农机装备实力较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肥沃耕作层培育方面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对肥沃耕作层培育的制约。

第四章 建设工程

  有效衔接《中共洮北区委 洮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实施内容,重点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耕地地力培肥工程、农田环境治理工程和黑土地质量监测评价工程“四大工程”,保数量、提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多措并举保护治理黑土地。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强黑土地保护,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保护优化粮食产能,优化提升“草甸土”质量,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工程措施、农机、农艺相结合。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合白城市引嫩入白建设管理局实施“引嫩入白”扩建工程,解决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多的水稻种植户用上地表水,解决洮北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实现全区水稻品种、品质的根本性改善。努力提高灌溉效率。

  (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启动洮儿河治理工程建设,配合省水利厅做好“大水网”工程建设,配合引嫩入白建设管理局做好引嫩入白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大洮北区地表水灌溉能力。做好套保灌区水利设施调查工作,加快启动套保灌区工程,引蓄汛期洮儿河洪水,补充地下水,加强地表水灌溉能力。健全完善量水测水设施,加强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治理渍涝区的土壤黏重和盐渍化,建设排灌沟渠、提灌设施、集雨蓄水设施,提高灌区输水、配水效率和排灌保证率。对灌区渠首、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结合保土耕作、退耕还林、沟道防治等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形成顺畅高效的灌排体系。

  (三)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

  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加快农田防护林恢复与新建,妥善处理“林农”关系,实施无林地造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扩大现有林地面积。在不违规占用耕地的前提下,深入实施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依法清收被占用的防护林带用地,切实管住林地、造好林带,逐步恢复、新建缺失农田防护林带,增加防护林网总量。加快推进造林相残破、枯死、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防护林带改造,逐步提高防护林网质量,增强防护效能。

  (四)加快沙化土地生态修复

  推进宜林荒沙、沙化草原综合治理,恢复沙地林草植被,减少农牧生产活动,对已经沙化的天然草地实施封沙育草、封育禁牧。创新发展林业经济。提升传统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水平,有序发展观赏苗木花卉等产品,加大林木良种繁育、育苗和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以国有林场为依托,示范带动樟子松基地建设。

专栏1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到2025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94万亩和1个省级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每年完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以上的建设任务。建立农田监测监管信息平台,开展统一上图入库。

(二)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程

创建节水型灌区,集成推广蓄水保墒、集雨补灌、测墒节灌、土壤深松、新型保水剂、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合白城市引嫩入白建设管理局实施“引嫩入白”扩建工程,解决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多的水稻种植户用上地表水,解决洮北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实现全区水稻品种、品质的根本性改善。努力提高灌溉效率,力争高效节水占高标准农田50%以上。

(四)实施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

 “十四五”时期,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中幼林抚育5万亩;防沙治沙2.5万亩。实施“围院”“围屯”“沿线”和“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提高村屯绿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村屯绿化全覆盖;绿色通道60公里;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

  二、耕地地力培肥工程

  (一)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以改善黑土地理化性状、提升黑土地生产功能为目标,以玉米为重点,兼顾大豆、杂粮杂豆等作物,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同时,依据我区实际情况,在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十大技术模式”中,重点选择“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滴灌减肥技术模式”“水稻稻草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玉米秸秆堆沤培肥技术模式”等进行示范推广,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

  (二)推进盐碱化耕地治理

  针对风蚀水蚀、盐碱化严重等问题,以改良培肥为主攻方向,重点采取施用改良剂、有机培肥、客土压碱、以水洗盐等综合改良措施,降低土壤耕层中含盐量和碱化度,建设盐碱化土壤改良治理示范区,探索改良治理盐碱化耕地技术路径,打造西部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区。

  (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做好采集测试土壤样本、田间试验分析、提供施肥配方、指导科学施肥等基础工作,鼓励肥料生产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配方肥生产,指导农民施用配方肥料、缓控释肥等高效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精量施肥,减肥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专栏2 耕地地力培肥工程

(一)实施黑土地保护模式推广工程

1.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到保、东胜、平安、平台、三合、洮河、德顺、青山、东风、林海、金祥、岭下等乡(镇)及镇南种羊场、白城牧场、保民农场等玉米集中种植区大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推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和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少耕播种技术模式。力争到 2025 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基本覆盖全区适宜区域,每年推广应用面积70万亩以上。

2.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滴灌减肥技术模式推广应用。选择具备水源灌溉条件地块,以秸秆粉碎深翻还田、辅以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为主推技术,集成其它田间管理技术。着力解决秸秆腐熟慢、耕种质量差等问题,大幅度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

3.水稻稻草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灌溉条件充足的水稻种植乡,以水稻稻草粉碎还田为主推技术,集成其它田间管理技术。探索实施稻草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玉米秸秆堆沤培肥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区周边、有机肥资源丰富的乡,以玉米秸秆与畜禽粪肥堆沤还田为主推技术,集成其它管理技术,着力解决畜禽粪污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工程

在玉米种植区集中开展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直接从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农业企业的补助。

(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信息服务,探索配方肥补贴方式,推动配方肥应用。

(四)实施盐碱化土壤改良工程

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治理示范。抓好盐碱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到2025年,全区建成盐碱化土壤改良治理示范区2万亩。

  

  三、农田环境治理工程

  (一)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持续提高化肥利用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探索开展“秸秆粪污还田+配方施肥”试点,动态监测耕地肥力变化。推动农药减量增效,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量控害和精准施药技术,倡导高效、低毒和低风险农药推广应用,推进专业化统治统防与绿色防控融合。

  (二)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控

  开展企业排污和历史遗留的污染源整治,对耕地周边重金属排放企业提标改造,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实现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大灌溉用水污染控制力度,严格控制污水灌溉等外源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水质安全。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计划和分区、分类治理清单,精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处置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动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广可降解农膜,加强农田残膜、化肥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回收处理体系。

  (三)统筹推进有机肥还田利用

  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实施有机肥还田利用。统筹人居环境整治、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黑土地保护、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政策,完善畜禽粪污收储运用体系、培育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支持在田间地头建设储粪(液)池,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格局,促进畜禽粪肥就地就近安全还田利用,为黑土地地力提升提供足够养分。

专栏3 农田环境治理工程

(一)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及农作物病虫害飞防作业等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到2025年,主要粮食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效率(预期性指标)达到43%以上。

(二)开展农田残留地膜回收利用

积极筹措项目资金,大力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行动,加快推进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积极监测农膜残留情况,及时掌握农膜回收和利用情况,加快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用好中央和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梯次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

(四)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

因地制宜推广“两废”资源就地就近循环利用模式。示范推广有机肥堆沤、厌氧发酵技术,探索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奖补机制。结合玉米秸秆堆沤培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及农家肥积造施用技术,建设建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范点,鼓励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

 

  四、黑土地质量监测评价工程

  (一)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

  突出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土壤监测,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建设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点,有序推进耕地监测点、调查点建设,加快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动态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

  (二)探索耕地监测数据平台建设

  依托黑土地保护相关项目,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探索开发遥感、物联网等监测技术,加强耕地质量数据信息采集,推进受污染耕地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平台,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定期管理、分析、使用数据信息,动态把握耕地质量趋势变化,为适时调整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三)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定期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每5年开展一次全面系统调查,及时跟踪黑土地数量及质量状况,更新数据库相关信息。每5年发布一次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评价结果。构建黑土地保护大数据监管系统,实现对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估,科学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

专栏4 黑土地质量监测评价工程

(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根据黑土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等,统筹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点,每10万—15万亩布设一个监测点,监测黑土地质量主要指标,到2025年,耕地质量监测点达到30个以上。

(二)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按照每1万亩耕地设立1个调查点的密度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点,在全区布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点286个以上。每年定期开展土壤样品采集、检测和质量评价工作,完善数据信息管理。

(三)加强黑土地保护信息系统建设

整合黑土地相关数据信息资源,依托遥感、GS等监测信息系统,对黑土地数量、质量及保护措施等实行“一张图”管理,动态监测、精准决策。

  五、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一)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深化农业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规模化、高效率生产经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优化分配方式与模式,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

  (二)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

  按照农村人才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机、畜牧等多方面人才相结融合,培育一批覆盖农村、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实黑土地保护社会化服务力量。鼓励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按照相关程序,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形式,围绕黑土地保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为洮北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专栏5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一)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重点围绕农业、农机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黑土地保护技术实施主体及粮食安全生产龙头企业,引导农村土地规模化、高效率生产经营到2025年,全区新培植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8户

(二)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充分利用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资金,抓好培训对象遴选和培训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的高素质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到2025年,全区通过各类形式进行高素质农民培育10万人次以上,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数量不少于2万人。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需要加强通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需要加强依法治区力度规范规划实施,需要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草原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区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组建专家委员会

  邀请省内外黑土地保护相关知名专家学者,组建区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增强对我区黑土地保护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指导。

  (三)压实属地责任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参照区里建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动黑土地保护各项工程建设和政策措施落实,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抓好规划系统衔接

  完善规划体系做好规划衔接。加强区“十四五”规划与国家和白城市“十四五”规划的衔接,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规划的衔接,与各领域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区域发展。加强规划的推进落实,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加强跟踪协调,完善考核体系确保规划落地。强化规划动态管理,创新规划评估机制,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动员全社会监督规划实施,科学规范调整规划,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保障

  (一)加大项目投入

  创新黑土地保护投入机制,用好、用足、用活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扩大项目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快筹措黑土地保护专项经费。加强行业内相关资金整合和行业间相关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按规定统筹水土保持、大中型灌区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保护性耕作等相关项目资金向黑土地保护倾斜,形成部门合力,进一步提升黑土地保护资金保障能力。

  (二)拓宽投入渠道

  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股权投资、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多种渠道投入资金,鼓励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运营,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探索发行高标准农田等专项债券等方式,撬动税收、金融、贷款、债券等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引导商业性经营资本进入,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强化政策创设

  全面落实国家、省里和市里出台的各项黑土地保护配套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农机购置补贴、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等补贴政策。结合当地实际,适时调整和补充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激活市场要素,逐步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三、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监督考核

  (一)落实主体责任

  全面贯彻落实“田长制”,加快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压实乡(镇)党委和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黑土地保护利用主体责任,提升工作推进的整体效能。

  (二)完善评价制度

  严格落实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将黑土地保护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建立黑土地保护奖惩机制,强化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督导考核

  创新督导方式方法,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按计划开展考核和督查,建立合理监督考核体系,加强工作指导推动,开展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并作为次年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约谈相关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压实乡(镇)党委和政府保护黑土地的工作职责。

  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一)加大主体培育

  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相关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设备适用、技术先进的黑土地保护相关市场服务主体,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市场化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微信、微短视频等新媒体,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开展典型报道、公益广告、组织科技培训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黑土地保护日、生态保护日等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农户对黑土地保护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利用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全民关心黑土地、保护黑土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技术培训

  要分层次、分环节、分对象组织开展黑土地保护的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突出政策导向,做好政策解读,加大配套设备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公益服务作用,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影像记录、资料搜集等,将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保护模式和保护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同时,及时总结黑土地保护利用经验,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好经验、好模式。